此文前,诚邀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按钮,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,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~
文|避寒
编辑|避寒
文|避寒
编辑|避寒
你可能想不到,一个背上的疮,在古代能要人命。
项羽的军师范增、唐代诗人孟浩然、明朝开国大将徐达,这些叱咤风云的人物,最后都栽在了这个看似普通的毛病上。
背疽的医学真相
展开剩余91%先说清楚,背疽到底是个什么病。
用现代医学的话讲,这就是背部的急性化脓性蜂窝织炎,听着复杂,其实原理简单得很。就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者溶血性链球菌,通过皮肤的毛孔钻进去了。
你得明白一点,背部的毛孔,看着不起眼,实际上是皮肤最薄弱的地方。毛根扎在真皮层深处,离皮下组织特别近,细菌一旦找到机会,从这儿突破,就像打开了一扇门。
接下来的事情,就是一场灾难。
细菌在皮下组织里疯狂繁殖,开始是局部红肿,摸上去硬邦邦的,这个时候,皮肤颜色还没怎么变。古人管这叫"疽",就是因为它"肿胀坚硬而皮色不变"。
问题是,它不会停。
组织开始被溶解,软化,破溃,脓液往外冒,创面越来越大。这还不是最要命的,真正的杀手,是细菌沿着筋膜层扩散。
一旦形成筋膜炎,或者细菌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,基本上就是死路一条。
古代没有抗生素,你想想,连消毒的概念都没有,拿什么对付这些看不见的细菌?
更要命的是背部这个位置。
你自己试试,背上长了东西,你能看见吗?能摸到吗?能自己处理吗?都不行。
等别人发现的时候,感染往往已经扩散了。躺着压着疼,坐着也不舒服,睡觉都成问题。身体得不到休息,免疫力更差,这就是个恶性循环。
范增之死——七十古稀遭遇离间计后的背疽暴发
公元前204年,七十多岁的范增走在回家的路上,背上开始发疽。
这个时候,他已经离开项羽好几天了,走到彭城附近,走不动了,背上的疮越来越大,脓血淋漓,没过几天,人就没了。
咱们往前倒一倒,看看范增是怎么落到这步田地的。
汉三年,刘邦被困在荥阳,项羽和范增把他围得死死的,眼看就要灭了刘邦,陈平出了个损招,离间计。
陈平派人散布消息,说范增跟刘邦暗中有勾结。项羽的使者来了,刘邦故意摆出一桌好菜,端上来之前先问一句:"是亚父的使者吧?"使者说不是,是项王的。刘邦立马变脸:"哦,项王的啊。"把好菜撤了,换成粗茶淡饭。
使者回去一说,项羽心里就有疙瘩了。
范增跟了项羽这么多年,从项梁那会儿就在,鸿门宴上,范增举着玉玦示意项羽杀刘邦,项羽装作没看见。
宴会上范增急得让项庄舞剑,想趁机刺杀刘邦,项伯又出来搅局。事后范增说了那句著名的话:"竖子不足与谋,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,吾属今为之虏矣。"
这些项羽都忍了,可这次不一样。
项羽开始夺范增的兵权,一点点削,架空他,范增看明白了,这是不信任他了。七十多岁的老人,为你拼了半辈子,到头来落得这个下场。
范增当场就爆发了:"天下事大定矣,君王自为之,愿赐骸骨归卒伍。"
白话讲就是算了,天下的事已经定了,您自己看着办吧,我要回家。
项羽默默点头,一句挽留的话都没有。
范增就这么走了。
你说他心里是什么滋味?愤怒,失望,委屈,全有,七十岁的人了,还要经历这种事。
医学上有个说法,叫"情志内伤,气郁化火",就是人在极度愤怒、恐惧、忧虑的时候,身体的免疫系统会崩溃, 细菌趁虚而入,从背部的毛孔钻进去。
范增走在回家的路上,背上就开始长疮。
七十多岁的身体,长途跋涉,情绪激动,免疫力降到了最低点,细菌在他背上找到了最好的温床。红肿,化脓,溃烂,没有人给他治疗,甚至没有人照顾。
他就这么死在了回家的路上。
两年后,项羽在垓下被围,乌江自刎,刘邦当了皇帝,总结项羽失败的原因时说:"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,此其所以为我擒也。"
孟浩然之死——诗人的浪情宴谑与背疽复发
孟浩然的死,说起来更憋屈。
开元二十八年,孟浩然五十一岁,他这个时候已经背上长疮了,正在治疗。病情有所好转,医生千叮咛万嘱咐不能喝酒,不能吃发物,好好休息。
王昌龄来了。
这俩人是老朋友,都是诗坛上有名的人物,孟浩然一看王昌龄来访,哪还记得什么医嘱?久别重逢,激动得不行。
酒逢知己千杯少。
两个人开怀畅饮,聊诗词,聊人生,聊天下大事,孟浩然喝得兴起,完全忘了自己还是个病号。
古代医生认为,背疽这种病,最怕的就是"动气"和"发物",酒就是最大的发物之一,酒精会加速血液循环,让炎症扩散得更快。喝酒的时候,人的情绪激动,身体发热,这些都会刺激伤口。
孟浩然喝完酒,第二天背上的疮就复发了。
而且比之前更严重,红肿迅速扩大,化脓的速度快得惊人。大夫赶紧过来处理,已经晚了,感染扩散到了深层组织,引发了全身性的炎症反应。
孟浩然就这么死了。
一个写出"春眠不觉晓,处处闻啼鸟"的诗人,一个游历大半个中国的文人,最后死在一场酒宴之后。
你说他后悔吗?可能后悔,可当时王昌龄在面前,他怎么可能拒绝?这就是古代文人的困境,社交礼仪和养病忌讳之间的冲突。
朋友来了不喝酒,那是不给面子,喝了酒,命可能就没了。孟浩然选择了前者,付出的代价是生命。
徐达"烧鹅之死"的历史辨析
关于徐达的死,民间流传最广的是"烧鹅之死"。
说的是徐达晚年得了背疽,朱元璋派人送去一只烧鹅,徐达知道鹅肉是发物,吃了会死,可皇帝赐的东西不能不吃,他含泪吃完,没几天就去世了。
这个故事听着精彩,问题是,它不是真的。
这个说法最早出现在明朝弘治年间徐祯卿写的《剪胜野闻》里,徐祯卿是1479年生人,徐达死于1385年,中间隔了快一百年。
你想想,一百年后的事,能有多准确?
《明史》对徐达的死因记载很简单:"达在北平病背疽,稍愈,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,寻召还。明年二月,病笃,遂卒,年五十四。"
没提烧鹅,没提朱元璋赐食,更没提什么含泪吃完,就是说徐达得了背疽,病情一度好转,后来又恶化,最终去世。
那烧鹅这事到底怎么回事?
咱们从医学角度说。现代研究发现,鹅肉富含蛋白质和脂肪,营养价值很高,蛋白质恰恰是伤口愈合最需要的东西。创面的修复,新组织的生长,都离不开蛋白质。
从这个角度看,吃鹅肉不仅不会加重病情,反而有助于恢复。
古代所谓的"发物"理论,说鹅肉会"增加体内湿气,加重病情",这在现代医学看来站不住脚,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,跟湿气没什么关系。
那为什么徐达还是死了?
因为缺乏抗生素,背疽这种病,本质上是细菌感染。在没有抗生素的时代,一旦感染扩散到深层组织,引发败血症或者筋膜炎,神仙也救不了。
徐达可能还有其他基础疾病。
有学者认为,他的背疽可能是糖尿病的并发症,糖尿病人的伤口本来就难愈合,再加上细菌感染,死亡率极高,吃不吃鹅肉,结果都一样。
所以烧鹅这个故事,更像是后人的演绎。
可能是为了给朱元璋抹黑,可能是为了增加传奇色彩,总之,它不是历史真相。
真相是什么?
真相是,在古代,背部的化脓性感染就是绝症,不管你是谋臣、诗人还是大将,在细菌面前人人平等。
范增因为情绪激动导致免疫力崩溃,孟浩然因为喝酒刺激伤口复发,徐达因为缺乏有效治疗手段。
他们的死,本质上都是同一个原因,没有抗生素。
今天,背疽这种病已经不算什么了,及时使用抗生素,配合外科清创,治愈率接近百分之百。古代那些死于背疽的名人,如果放到现在,打几天点滴就能好。
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残酷,不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,不够强大,只是因为他们生错了时代。
参考资料:
《"背疽"是什么?为什么古代那么多名人都因"背疽"丧命?》,网易新闻,2022年4月
参考资料:
《"背疽"是什么?为什么古代那么多名人都因"背疽"丧命?》,网易新闻,2022年4月
发布于:福建省